2020年11月13日晚,8名來自西藏林芝市工布江達縣孜嘎村藏族農牧民乘坐飛機抵達中山,開始了3個月“以工代訓”的生活。30歲的阿牛次仁、28歲的登增和27歲的洛桑扎西,被安排在中交路橋建設有限公司古鎮快線(沙古公路)快速化改造工程項目工地。12月下旬,記者走進工地,瞭解三位藏族同胞在中山的打工生活。
中山和工布江達縣地理距離相隔3000多公里,對口援藏讓兩座城市緊密地聯繫在一起。每年進入11月,西藏工地全部停工,當地農牧民沒有了收入來源。為加大當地農牧民跨省轉移就業工作力度,開闊他們的眼界並提高勞務性收入,中山援藏工作組創新就業援藏模式推出了這一新舉措。
在中山,一切都是新鮮的。從天高地闊、氧氣稀薄、乾燥清冷的青藏高原,來到潮濕温暖的中山,三位藏族小夥只用了幾天就適應了,厚厚的棉衣換成了短袖。
以往主要挖蟲草、放牧、採松茸菌菇增加收入,如今建築工地的生活成了日常,焊接、打樁、搬運,每一樣都有技術;以往每天吃着糌粑、奶酪喝着酥油茶的生活,變成了工地食堂裏感受天南海北酸甜苦辣各式菜系的搭配。
遠離家鄉會經常想家,想念妻子兒女,想念酥油茶和糌粑。他們會每天跟家人打視頻電話,説着藏語,聊起身邊發生的事,笑容盪漾在臉上。他們特意讓家人快遞的奶酪在前一天剛剛送來,香甜的酥油茶和糌粑撫慰了異鄉人的胃,也慰藉了思鄉之情。
中午空閒時,三位小夥換上藏族服裝,阿牛次仁拿着手機播放音樂,登增和洛桑扎西跳起了當地的特色鍋莊舞,他們要為即將到來的元旦聯歡晚會準備節目。高亢的音樂、流暢的舞步,藏族小夥沉浸其中,周圍的工友饒有興味地觀看,大家都在享受繁忙工作中的片刻閒暇。
三位藏族小夥説,現在已經完全適應了中山的生活,無論是上級領導、還是工友們對自己都很關照,他們學到了很多,他們會記得中山。阿牛次仁説,他考慮利用學到的一點電焊技術,回家開一家店。
接到妻子打來的視頻電話,登增笑得特別開心。
專門託人寄來了奶酪,熟悉的味道一解思鄉之情。
空餘時排練特色舞蹈鍋莊舞,準備元旦晚會表演。
阿牛次仁在搬運鋼筋。
扎西(左)、登增(中)、阿牛次仁(右)在輪流操作焊接。
休息時與工友聊天。
三位藏族小夥已經完全適應了中山的生活。
登增(右)接受技術指導。